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工作动态 > 要闻信息

【高质量发展】一座城与一条河的交相辉映——走读大辽河营口城区段看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延续

来源:辽宁日报

作者:

发布时间:2023-10-11

【字号:

分享:

作者:高汉雷

核心提示

一条河流了很久很久,潮起潮落岁月悠悠;

浪花打湿童年的记忆,几辈人的故事在那水上漂流……

在刚刚结束的“辽河之夏”文化艺术季上,抒发游子乡愁的歌曲《我的营口》火了,它触动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那根神经,引发人们对那条河的重读冲动。中秋、国庆“双节”假期,万人空巷,饱览河的秀美,享受假日温馨。

营口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这条河如此亲近;这座百年港城,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完整而深入地与这条河相融相合、相伴相长;河流淌的文化、城延展的文脉,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清晰、这样生动。

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让大辽河“重回”营口,让营口因河新生。


营口辽河老街夜色。(摄影:傅义增)


营口辽河老街夜色。(摄影:傅义增)


大辽河畔新建的健身广场和口袋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好去处。(摄影:杨爱军)


大辽河永远角湿地风光。(摄影:唐晓红)

河的起点与文化秀带

放眼纵览大辽河营口城区段,从城郊的营口造纸厂出发,迂回巡绕,进入主城区才仿佛长舒一口气,一路向西,奔涌入海。由此,营口市有中国大陆少见的“西海岸”,“落日熔金,夕阳煮海”成为一道独特风景。

得益于河的水利和广袤的苇海,80多年前,营口造纸厂应运而生,成为这座闻名一时的“轻纺城”近现代工业的肇始之地,它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张凸版印刷纸,用于《毛泽东选集》的印刷。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的厂房、纸机,见证着那个火红的年代,斑驳而坚固的“营纸俱乐部”,坚守着一代人的懵懂与童趣,夕阳余晖下的老厂区弥漫着漫长季节的回光。

沿左岸顺流行走,一直到成福里,能读出半部营口工商文明史。制桶厂办公楼、生产“友谊”牌洗衣机的老厂房、老树林立的植物园、老港码头、兴盛一时的陶瓷城、停靠绿皮车的火车站、雷锋新兵班旧址……斑驳的吊车、铁轨、女儿墙、罗马柱,依稀可见的宣传语,一栋栋能识别出年代的建筑……

老港最西端这个码头外的城区,是本世纪初代表城市繁荣的滨水社区——成福里,成福里也是大辽河岸线的重要地标。从造纸厂到成福里,大辽河岸线延展6.5公里,是城与河交融共生之地,80多年的完整记忆,流动年代,流淌故事。这里荒草丛生,无路可行,人迹鲜至。

河映日月日夜流,离城却越来越远,远离城的喧嚣,淡出人的视线。城离河也越来越远,远离河的记忆、水的灵气。

抓住省委、省政府辽河流域综合治理、创建辽河国家公园、城市更新、港口整合等决策部署的契机,营口市实施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战略,彰显“大开大合、灵动秀美、时尚大气、精巧雅致”的河海城市文化内涵。保护修复、活化利用文化遗存,建设城市后花园和精神家园,为城市留根铸魂,为新时代推动全面振兴凝心聚力。

这一段岸线被规划为辽河文化产业带东段工程,工程总投资5.8亿元,已开工建设,文化遗存将变身露天博物馆。

沿河修建滨河街,连接已经完工的西段工程10公里滨河街,再连接西海岸滨海观光路,形成一条总长22公里的河海观光带。河段滨河街距离辽河左岸30至100米,海段观光路可零距离观海。“这河东鳞西爪,时隐时现,东段工程竣工后,营口人将第一次不间断、无遮挡地领略大辽河城区段风貌,第一次穿越母亲河完整时空。”辽河文化产业带开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董文忠说。

城的根脉与河的文脉

辽河老街是营口市的一个门面,也是营口市的“里子”,是城的起点。这片被当地人称为“老街”的街区占地12万平方米,主街1300延长米,青石路面,沿街31栋原始建筑保存修复完好。瑞昌成、泰顺祥、裕兴盛、永和祥……书法名家的匾额,汇聚七省、五国不同建筑风格的商铺,条石基础、青砖红砖砌筑、西洋古典门脸混搭的中式四合院、月台,中西合璧,各领风骚,被誉为东北最早、保存最完整的“百年商埠博物馆”和“百年建筑博物馆”。

古朴清雅的“老字号”,门面临街,后库枕河,当年是“大屋子”(仓储+贸易公司)、药材行、茶叶庄、油坊、银号等,见证“关外上海”的贸易繁荣和金融发达。音乐广场、中西餐饮、相声茶馆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、摄影服务、青年集市,老建筑,新业态,今天的辽河老街,现代与传统邂逅,时尚与怀旧并行,烟火气与艺术范儿交织。

老街与河,仅隔了一条马路、一条步行道,这是百年前城与河的距离。从成福里到辽河老街,4.5公里,是城与河相伴相融的见证,始终在人的视线内,在脚下,在眼前。这段绿色长廊大体是当地人耳熟能详的辽滨公园的范围,辽河大街、滨河街、沿河步道贯穿,浓荫绿意,休闲娱乐设施完备。西大庙、 复建中的海口检疫医院(首任院长伍连德,曾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)、山海钞关(俗称西海关)、 太古轮船公司营口分公司、 山海关(东海关)、牛庄邮便局,串联在一起,是一条加长版园林化的辽河老街。

辽河老街的后身就是营口渡口,由此向西到入海口,河面宽阔,气势不凡,是河最恣意挥洒之笔,然而对于城而言,这里又曾经是一个遥远的存在,一处黯淡无光的背面。

辽河文化产业带西段工程也在此施展开来。沿河步行道和与之呼应的滨河街实现人车分离,滨河街新建、加宽、补强,宽度达15米,绵延10公里,从渡口广场沿辽河岸线深入永远角湿地、西炮台遗址,沿街广植乔木、灌木、宿根花卉,广布口袋公园、健身观光设施,建成潜龙广场、亲水玻璃栈道、湿地公园、体育公园,总面积40万平方米。这里既有辽滨公园熟悉的味道,又充满陌生与野趣,去年10月开放以来,游客如织。

老厂、老港、老街,从河的起点到城的起点,标注城的历史坐标,概括了城河交融的原貌,辽河文化产业带以生态长廊为明线,以老厂、老港、老街为暗线,贯穿空间,贯通时间,接续城的根脉、河的文脉。

永远角湿地与生态长廊

大河西去,浪奔浪涌,绿得壮阔,红得醒目,白鹤亮翅,鸟浪翻腾,落日辉煌,河海交融。永远角湿地、大辽河入海口是无人机拍摄出片率最高的河段,丹顶鹤栖息地、鸟浪、夕阳入海的动态美更是引得摄影爱好者竞相追逐。

永远角湿地是生态修复的一个典范。这里曾经被垃圾堆场困扰近20年。历经一年零九个月的综合治理,如今芦花生姿,碱蓬茂盛,成了丹顶鹤和多种鸟儿“用翅膀投票”的生态宝地。

西段工程征收清理了沿岸石油、渔业等污染企业,消除了污染隐患,新建、改造泵站3处,环保部门持续加强对上游支流的水质监测管控。去年至今,大辽河水质月均值稳定在三类优良水体水平,沿岸垂钓者也多了起来。

由河入海,西段工程绵延十余公里,遍布郊野公园、城市公园、口袋公园。郊野公园是区域内最大的生态源,城市公园主题鲜明、各具特色,口袋公园密接滨水社区,5分钟可达。

良好生态让河元气淋漓富有生机,河延展了城,人与河亲近起来。夕阳余晖弥漫,河水律动,岸畔乐曲悠扬,因为有足够的公共服务空间,唱歌、跳舞、放风筝、健身、打篮球、打网球,甚至只是当看客都各得其所、自得其乐。

“没有船,这河好像少了神情。”和路、水打了小半辈子交道的董文忠说。

当游艇把河面划出道道白浪,人与河的亲近落实为人与水的亲密接触。“畅游大辽河”“入海观落日”“河上看营口”,辽河开发办引进的首个文旅项目——万顺游艇俱乐部丰富了大辽河水上旅游业态。游艇俱乐部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炳霖是土生土长的营口人,在厦门运营游艇观光项目多年,积累了丰富的游艇管理和运营经验。“得知营口正在打造大辽河水上项目,心情非常激动。这次组建游艇俱乐部给了我为家乡人民服务的机会,圆了我多年的‘大辽河梦’。”李炳霖说。

还有那种被海浪打磨出年代感的木制渔船,散布在已经开始运营的渔市码头,这里既能触摸渔码头的原貌,感受渔民的生活,又能获得美食美景的享受。

还有作为工业遗存保留下来的造船厂,可观赏修船检船……

从老街复原、湿地修复起笔,广义的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历时十余年,如行云流水,初无定质,但常行于所当行,常止于不可不止,纹理自然,姿态横生。

不大拆大建,突出地方特色,注重人居环境改善,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“绣花”功夫,注重文明传承、文化延续,让城市留下记忆,让人们记住乡愁。

变化寂静无声,回望却翻天覆地。(辽宁日报)

  • 附件:
  • 视频: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