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林草科普

讲讲鸟类“育儿经”

来源:中国绿色时报

作者:

发布时间:2022-08-05

【字号:

分享:

人类的婴儿脆弱无助,需要父母的呵护和精心照料。很多熬夜起来喂奶、半夜带着孩子看儿科急诊的家长都十分疲惫,不知他们会不会偶尔梦想着“要是人类的孩子也能和动物世界里的羚羊、斑马的孩子一样一出生就能自己走路就好了”。

殊不知这是它们生死攸关的演化策略。如果刚出生的有蹄类幼崽不能马上行走,那它们就会沦为掠食者的大餐。

与哺乳动物一样,鸟类世界在生存的过程中,也演化出了不同的育雏策略:有需要父母长时间精心呵护的“巨婴宝宝”,也有早早“独立”跟随父母“闯荡江湖”的幼鸟。

让我们一起见识一下鸟类五花八门的育雏策略吧!

鸻鹬类早成鸟

早成鸟与晚成鸟

鸟类的雏鸟大概分为刚出生不久就能独立活动的早成鸟,以及需要亲鸟喂食、清洁、甚至保持温度的晚成鸟两类。

早成鸟和晚成鸟两个词只差一字,但二者在外形上却极好分辨:从人类角度看,早成鸟的外形更容易接受,而晚成鸟则像是“外表怪异的外星生物”。

早成鸟孵化后就有一身绒羽,还可以在亲鸟引导下独立觅食和行走。雁鸭类、鸻鹬类等水鸟涉禽多为早成鸟(鹭类除外);晚成鸟刚孵化时则几乎全身裸露,眼睛也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睁开。进食完全依靠亲鸟,连排泄物都需要亲鸟带离巢穴以免滋生病菌和引来天敌。

许多晚成鸟雏鸟的排泄物会被一层膜覆盖,成为一个方便亲鸟清理的小包。再加上雏鸟的消化系统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发育完全,而亲鸟在此时又需要消耗大量能量,两个需求加在一起,这个小包就有了更生动的功能——亲鸟的食物。

晚成鸟以雀形目鸟类为主,啄木鸟和猛禽等也在此列。晚成鸟在蛋壳里发育的时间少,孵化以后长得就快些,一些晚成鸟的成长速率可以达到早成鸟的三到四倍。值得注意的是,早、晚成鸟只是大致分类,并不是非此即彼。

信天翁雏鸟

从“爹疼妈爱”到“撒手放养”

“刻进了DNA”里的不只有晚成与早成的发育策略,还有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演化出的多样“生育”和“喂养”策略。

延续基因、开枝散叶是所有动物的本能,亿万年来的演化也铸就了多样化的繁殖策略。“养多少?”“怎么养?”这两个问题在鸟类世界里也存在不同的答案。绝大多数鸟类由双亲共同照料,不过也存在着某一阶段只有雄性或者雌性育雏的情况。

不论是哪种生存策略,都要平衡两个基本点:后代的数量和质量。

对于一些生存环境相对恶劣、资源获取较难的鸟类来说,少生、精养似乎是最合适的策略。这些鸟类往往寿命较长,性成熟更晚,因为下多了蛋则会消耗更多能量,年景不好的时候也只有体格更好的雏鸟才能活下来。信天翁就是其中的典型,它们一窝只产1—2枚卵,光是孵化就需要两个多月,而雏鸟则起码需要半年才能离巢,这期间亲鸟需要不间断地照料它们。

信天翁雏鸟是晚成鸟,虽然有行动能力,但是却完全依赖亲鸟不能离巢。更重要的是有些信天翁是认巢不认崽的,也就是说,雏鸟如果不在巢里,即使在亲鸟面前那它也不会喂养,饿死雏鸟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会发生。还有一点非常有趣,我们都知道克服重力是飞行的关键,可是信天翁的雏鸟却没有飞行的需求和能力。如此一来,雏鸟储存的能量当然是越多越好,这就导致它们的体重在某些阶段会反超自己的父母。

养大一个“巨婴”并不容易。一对漂泊信天翁在一个350多天的繁殖周期(从产卵孵化开始计算)里,需要摄入800公斤以上的食物来满足它们的需求。粗略一算就可以得出每天每鸟1公斤出头的摄入量。这个数字对于一些人类来说尚有难度,而漂泊信天翁作为体型最大的信天翁,体重也通常不会超过10公斤。等比例换算之后简直是“人类所不能承受之重”。

其他大部分鸟类不像信天翁这么极端,比如雀形目鸟类的晚成雏鸟虽然脆弱,但却不会消耗亲鸟如此多的精力。很多雀形目与鸻形目鸟类会在育雏/孵化失败的时候再产一窝卵,或者干脆一季产两批。它们后代的存活率虽然没有少生、精养那么高,但正是这种“生得够多总有能活的”的适应能力和数量优势给雀形目鸟类带来了今天的繁盛。

就算是“走量”,育雏不必过于精心,但只要育雏亲鸟多少都得赔上精力。“那么……如果能把这份能量省下来,岂不美哉?”有些鸟打起了这样的主意。

“鸠占鹊巢”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,但是在鸟类世界却不能完全按字面意思来解释,毕竟斑鸠在育雏时是亲力亲为的,珠颈斑鸠有时在高层楼房的窗台上建巢,这也让它的育幼过程被许多热心市民记录并分享。

其实在鸟类世界,“鹃占雀巢”才是更适当的说法,杜鹃作为典型的巢寄生鸟类,它们采取的育雏策略就是不育雏——把自己的卵产在其他鸟类巢里,由其他鸟类孵化、抚养。雏鸟从破壳到长大始终不会见到自己的亲生父母,这算得上是“撒手放养”的极端了。

燕子育雏

雏鸟的生存本能

人类婴儿有一个非条件反射:当有物体放进他们的手里,他们就会自动握紧。这是在我们还不是直立猿时,为了抓紧母亲提高自己存活率而演化出来的行为。雏鸟也是如此,虽然相对脆弱无助,但它们也绝不会在巢里“躺平”。为了成为“干饭王”,它们也有相应的策略。

对雏鸟来说,最重要的本事就是搞清楚谁才是喂养自己的父母。这其中,被称为“印痕”的行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。雏鸟在孵化后的一段时间内会把最常看到的个体当成自己的亲鸟,并且把它们当成自己成长的模板,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,所以也成了众多鸟类救助者头疼的要点。一旦雏鸟认错父母,行为出现异常,再想要生存就难上加难了。

认对了父母,下一步就是张嘴要饭。细心留意就会发现,不少晚成雏鸟的嘴边有一圈明亮的橙黄色,而亲鸟却没有。这些颜色在它们张大嘴巴时尤其明显,成为刺激亲鸟喂食的信号。除此之外,雏鸟还会用特殊的叫声呼唤亲鸟找到自己喂食。

雏鸟的乞食特征

尽管鸟类演化出了丰富的亲子间互动方式,但是百密难免一疏。每到繁殖季节都会有不少因为大风、降雨、天敌和流浪动物等外在因素而落巢的雏鸟,也总少不了心怀怜悯的好心人。

然而实际上,大部分普通人既没有专业知识,也没有24小时照顾幼鸟的空闲和精力,直接把落巢的雏鸟带回家按照“小米、奶、水”等配方喂养,极易导致雏鸟死去。这样令人惋惜的事件不在少数。

其实,想要帮助落巢雏鸟的最好方法很简单——就是确认没有天敌之后将雏鸟立刻放回附近高处的树枝上,等着亲鸟来照顾自己的幼鸟即可。如果遇到复杂情况就需要及时联系当地林业部门或鸟类救助机构,这才是唯一可行的办法,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善心拐跑了人家的娃哦。(姜白粥)

  • 附件:
  • 视频: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