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林草科普

我省两处候鸟栖息地成功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—— 绿色发展理念托起“零的突破”

来源:辽宁日报

作者:

发布时间:2024-08-12

【字号:

分享:

本报记者 刘 璐

当地时间7月26日,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,中国黄(渤)海候鸟栖息地(第二期)顺利通过评审,我省大连蛇岛—老铁山、丹东鸭绿江口两处候鸟栖息地成功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标志着我省世界自然遗产实现了零的突破。这是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坚定不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成果,将有力提升辽宁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。

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候鸟迁徙通道和候鸟栖息地则对保护和支持候鸟迁徙、确保候鸟种群健康繁衍和生态系统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我省域内河流纵横,有丰富的湿地、湖泊等资源,为鸟类栖息、繁殖和迁徙停歇提供了充裕的食物资源和生存环境。据统计,全省共有鸟类457种,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124种、省重点保护的226种,是世界性濒危鸟类丹顶鹤繁殖的最南限、白鹤的最大迁徙停歇地、黑脸琵鹭在国内的唯一繁殖地、黑嘴鸥的最大繁殖地、白尾海雕和遗鸥的重要越冬地,也是世界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。

近日公开发布的《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(2024—2030年)》,筛选出了821处候鸟迁飞通道关键栖息地,其中有24处在辽宁,分别位于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、长山群岛、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。

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加大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力度,是我省始终坚持推进的重点工作。去年,我省向社会各界正式通告沈阳康平县卧龙湖、大连蛇岛老铁山、铁岭开原黄旗寨等35个重要候鸟迁徙通道及通道范围,并要求各级林草部门加强重要候鸟迁徙通道管理,坚决防止乱捕滥猎和妨碍鸟类栖息繁衍活动发生。近年来,全省各地集中开展“清风行动”“网盾行动”“全面加强鸟类保护专项治理行动”等一系列打击破坏鸟类等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的专项行动,扎实推进鸟类保护工作,有效维护候鸟等野生动物种群安全和生态安全,取得一定成效。

此外,每年“爱鸟周”期间,我省还会通过展板展示、资料发放等方式,加强鸟类保护科普宣传,系统集中介绍我省部分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形态特征、生活习性及分布范围,以期引起全社会对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共同关注,提高人们爱鸟护鸟、保护野生动物意识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
初秋已至,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秋冬季是候鸟大规模迁徙的季节,全省各地应对本区域鸟类的主要分布区、迁飞停歇地、迁飞通道等重点区域,划定保护责任区,明确负责机构、负责领导和具体责任人。组织生态护林员、国有林场职工、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等力量扎实开展野外巡护看守,不断提高野外巡护看守效率,及时发现和报告非法猎捕鸟类的违法犯罪行为,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并彻底清除鸟网、猎套、毒饵等非法猎捕工具,坚决消除威胁鸟类生存的安全隐患。

同时,各地也要加强监测预警,全面做好鸟类疫源疫病监测防控;加大排查整治力度,坚决消除鸟类人工繁育和公众展演展示场所安全隐患;大力宣传国家有关鸟类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,深入普及鸟类保护管理专业知识,让爱鸟护鸟成为社会共识,共同守护鸟类迁徙这一大自然波澜壮阔的生命奇迹,让辽宁成为受鸟儿欢迎的“落脚处”“补给站”,为它们继续飞越下一站山川河流、田野沼泽积蓄力量。

  • 附件:
  • 视频: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